郑智化与深圳机场风波的三重反思丨中听
评论员 董芳芳
10月25日,歌手郑智化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登机时,因无障碍服务不到位引发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争议。在舆论的喧嚣逐渐平息后,我们有必要跳出“谁对谁错”的二元对立,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首先必须指出,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,维权方式有商榷之处。他用“连滚带爬”、“冷眼旁观”等极具画面感的词汇,在事实核查前就点燃了舆论的火苗。监控视频显示,现场情况远未达到如此极端的程度。这种基于个体感受却未充分核实细节的表述,在真相浮出前确实引发了不必要的网络暴力,让机场的一线服务人员承受了不应有的压力。

作为公众人物,其发声应该更加审慎,毕竟维权不等于放任情绪,批评也不该偏离事实轨道。
其次,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郑智化发声的积极意义。正是他的发声,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公共场合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不足。深圳机场在此次事件的回应上也值得称赞,他们既没有回避问题,也没有陷入情绪对抗,而是以视频为依据,以整改方案为回应。这种理性姿态,恰恰反衬出郑智化情绪化表达的局限性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的“反转”。在视频公布前,群情激愤,炮轰深圳机场;真相大白后,舆论迅速转向攻击郑智化,斥责他为何夸大事实描述。这种“非黑即白”的评判模式,暴露了网络时代公众理性讨论能力的缺失。我们太容易被情绪裹挟,并且难以在复杂情境中保持独立思考。

在情绪与理性之间,我们更需要建设性的对话。公众人物应当善用影响力而非滥用话语权;公共服务需要在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;而作为围观者的我们,则要学会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只有当理性的声音盖过情绪的宣泄,我们才能真正推动进步。这不是一场需要分出输赢的对峙,对郑智化,对深圳机场,对围观的我们来说,都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机会。
版权声明:如无特殊标注,文章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







评论